西岭雪山下的酿酒传奇:那年十八白酒的产区奥秘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公元762年,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写下这首即景小诗,其中的“西岭”正是指成都大邑的西岭雪山。


大邑这座城市,就坐落在西岭雪山脚下。数千年来,雪山脚下的人们,每逢晴朗天气,总能望见不远处的雪山,银色山川倒映在南河中,构成一道靓丽风景,也为生活增添了无数诗意与美感。


 大邑位于北纬30°的黄金酿酒带上,西边背靠西岭雪山,东边是四川盆地。这独特的风土气候,使其成为酿造好酒的天然花园,适宜好酒的生、长、酿、藏,“川酒甲天下”的美名也由此而来,那年十八白酒便诞生于此。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物候酿一方美酒。优质白酒的酿造,离不开水土气息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大邑县地处成都平原向川西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渐次降低,依次出现山区、丘陵和平原三大地形区,具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貌结构。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3℃ ,无霜期285天,多云雾、少光照、气流异常稳定,让整个邛崃崖谷宛如一个大小适中的天然酿酒窖池。在这样稳定的环境下,酿酒微生物不断富集、繁衍优化,逐渐形成了大邑独一无二的酿酒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在白酒酿造过程中至关重要,在发酵阶段,它们将原料中的淀粉、糖分等物质转化为酒精和香味物质。其中,酵母菌把糖分转化为酒精,而其他微生物则参与生成各种酯类、醛类等香味成分,为那年十八白酒赋予了丰富的香气和独特的风味。


 水为酒之母。邛崃山群峰上的亿万年雪山冰川,宛如储量巨大的固体水库。千百年来,它们远离人类打扰,始终保持着天然纯净,源源不断地为脚下大地提供优质甘泉,成为邛崃的天然水源地,这些天然冰雪融水也是那年十八白酒酿造的法宝。那年十八白酒以冰川融水酿酒,冰川融水相对更纯净且更有“年份”。远古留存至今的冰川,其融化的冰雪水可能是几千年前甚至上万年前就结成冰川被封存的水体。不断融化的冰川雪水,经过矿物质含量丰富的岩石层,历经长达1000年之久的过滤与矿化,最终形成矿泉水。这些天然矿泉水异常纯净,矿物质含量均衡,富含钾、钠、锌、镁、锶等十多种微量元素,其中钾、锶元素含量世界领先。作为珍稀的优质淡水资源,西岭冰川水质清澈甘润、硬度低、酸度适中,pH值比例均衡。在酿酒过程中,这种水不仅能有效溶解原料中的营养成分,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还能降低酒中的有害物质含量,提升酒的品质。它是决定那年十八酒体口感、风格的稳定性和纯净甘甜的关键因素。


粮为酒之韵。那年十八白酒精选四川本省的五种专用酿酒粮食作为主要原料,即高粱、糯米、大米、玉米、小麦,采用黄金配比、固态发酵,确保了其川派浓香的纯粮风骨。尤其是生长在境内紫色土上的“糯红高粱”,颗粒饱满,色泽鲜艳,质地坚硬,具有很好的耐蒸煮性和耐发酵性。糯红高粱支链淀粉含量在90%以上,不仅出酒率高,能够降低酒精含量,提高酒的品质还利于增加酒体厚重感。其单宁含量为1.2%-2.0%,在发酵过程中,单宁会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能赋予白酒良好的抗氧化性和转化成为数百种芳香物质


“千年老窖万年糟,酒好还需窖池老。”在酿酒领域,泥是酿酒微生物发酵和储酒的绝佳容器,也是决定浓香风格塑造的关键因素。大邑所在的盆地边缘山地浅丘地带广泛分布着弱酸性黄黏土,这是大自然赐予邛崃酿酒的又一法宝,邛崃酒的基因密码就藏在这些不起眼的黄泥里。这些弱酸性黄黏土是构筑窖池与封泥的绝佳材料,做成的发酵池为酿酒微生物繁衍提供了“温床”。老窖泥更是一个不断成长、持续优化的“微生物王国”,里面丰富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在漫长的酿造过程中,参与了各种复杂的生化反应,不断为酒增添独特的风味物质。


大邑独特的产区环境,从稳定的气候培育出的酿酒微生物群落,到纯净且富含矿物质的冰川融水,再到优质的酿酒粮食和适宜的窖泥,各个要素相辅相成,共同造就了那年十八白酒卓越的品质。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滴水源、每一种原料,都凝聚着大自然的馈赠和岁月的沉淀,使得那年十八白酒拥有醇厚的口感、浓郁的香气和独特的风味,在众多白酒中脱颖而出,成为酒中佳品。


温馨提示:饮酒适度,健康常伴。未成年及孕妇请勿喝酒

咨询热线:400-691-9220

蜀ICP备2024086546号-1